臺灣南北劃為兩個氣候區,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則為熱帶季風氣候,氣候特點與處于同一緯度的云南、廣西和廣東省相似。臺灣四面環海,受海洋性季風調節,終年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但全面降水偏多,幾乎每周有3-4天持續下雨,且雨后很少晴天,夏季時間長達8-9個月,多潮濕悶熱的天氣,春秋季較短,溫度有所下降,但濕度因海洋水氣的調節作用而居高不下,無冬季。
臺灣民間習俗與中國大陸特別是南方地區基本一致。最重要的節日依次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冬至、送灶、除夕等。過節形式也和大陸相仿,如春節有走親訪友的拜年習俗,元宵節吃湯圓、賽花燈、猜燈謎,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中秋節賞月、吃月餅,重陽節登高遠足,除夕闔家團圓等。其中,臺南市鹽水區的“鹽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區十分老街的“放天燈”和澎湖縣的“乞龜”等較為知名。高山族的托球舞、阿美人的無半音五聲音階等都為臺灣民俗文化加注了不同的生命力。
臺灣還有不少本地特有的節慶活動,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師”(主廟在臺北市萬華區艋舺清水巖,這一天臺灣有盛大隆重的慶典儀式)、3月23日前后規模盛大的“媽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蘭盆會”(全省各地輪流做普渡)等。
臺灣美食
炎熱的氣候使得臺灣的飲食傾向自然原味,調味不求繁復,“清、淡、鮮、醇”是臺灣菜烹調的重點,不論燉、炒、蒸或水煮,都趨于清淡,且喜以沾料調味。
臺灣因為四面環海,海資源豐富,又曾在日據時期受到日本菜的影響,肥美新鮮的魚、蝦、蟹等海鮮,成為了臺灣菜的招牌之一,以清爽不膩、色鮮味美而著稱。臺灣烹飪風格傳承了閩菜“湯湯水水,精于調味”的特色,羹湯類菜肴向來是臺灣式宴席的主角之一。
臺灣有牛肉面、擔仔面、鹵肉飯、臭豆腐、貢丸湯、蚵仔煎、甜不辣、珍珠奶茶等風味小吃,而夜市則是體驗臺灣小吃的最佳場所,吸引著中外游客前來駐足品嘗。
宗教
中國傳統宗教,如佛教、道教,在臺灣省極為盛行且根深蒂固,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外來宗教也擁有不少信眾。
21世紀初,臺灣有將近八成的民眾擁有宗教信仰,更有超過五成的民眾經常參加各類型的宗教儀式與慶典。佛教、道教等宗教在臺灣已不易區分,兩教相互影響融合,在寺廟中看見各種不同宗教的神靈被共同祭祀是常見的事。
交通
臺灣現有航空、航運、鐵路、公路及高速公路等主要的運輸管道。由于臺灣西部多平原,東西部被中央山脈所阻擋,使得陸地主要運輸以西部干線為主。
鐵路
臺灣的鐵路運輸事業始于清朝。日據時期,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總長曾將近5000千米,各類鐵路皆深入大小鄉鎮。[117]二戰后,由于公路建設興盛,2003年時僅存1496千米。不過,隨著環保意識抬頭及解決都市交通問題的需求,自1990年代開始又將陸續增建新的軌道系統。尤其在人口稠密的西部,鐵路運輸始終是極為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都會捷運
在臺北等大城市,捷運是主要的鐵路運輸工具。第一條捷運是1996年3月28日的木柵線(現改稱文湖線)。高雄捷運紅線也在2008年3月9日通車,高雄捷運橘線則在2008年9月21日正式通車營運。
城際鐵路
臺北至高雄的臺灣高鐵是臺灣第一個也是規模最大的民間興建營運后轉移模式(BOT)建設案。全程只需90-120分鐘,形成臺灣西部南北一日生活圈。
輕便鐵路
在臺灣糖業、林業與礦業的繁盛期,曾有專門鐵路進行運輸,今日多數已經廢除,少數留存并轉型為觀光用途。
空運
臺灣有桃園國際機場、高雄國際機場2個主要國際機場及臺北松山機場、臺中清泉崗機場2個次要國際機場,多數大城與多數離島地區亦設有機場。臺灣本島內的各大都市間、以及和各離島之間,皆有常態班機往來,形成便利的航空網。臺灣最主要的航空公司是“中華航空公司”及長榮航空公司。
海運
臺灣四面環海,海上交通發達,對外貿易仰賴海上運輸。臺灣主要的國際商港有高雄港、基隆港、臺中港、花蓮港與蘇澳港,另外還有1990年代開辟的臺北港和歷史悠久的臺南安平港。其中高雄港是臺灣最大的港口,負責臺灣60%以上的貨物裝卸與75%以上的貨柜裝卸。
臺灣旅游景點:
阿里山:位于臺灣嘉義以東,為臺灣最高峰玉山支脈,地處海拔2000千米以上,氣候宜人。
日月潭:位于臺灣南投,是臺灣島上唯一的天然湖泊。湖面海拔740米,面積7.73平方千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位于臺灣臺北,是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收藏了中國歷代文化藝術珍品。
臺北101:是位于臺灣臺北的一棟摩天大樓,由建筑師李祖原設計,高509.2米。
太魯閣:橫跨花蓮、南投及臺中,以雄偉壯麗、幾近垂直的大理巖峽谷景觀聞名。